当前位置:高校体育 > 体育知识 > 正文

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PPT

  • 体育知识
  • 2023-01-20
  • 127
  • 更新时间:2024-04-29 22:01:36
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PPT

内容导航:

  • 蹴鞠:足球运动的雏形
  • 钱库的起源和发展!本地人必看
  • 历史之足球的起源,现在的中国足球是资本的产物
  • 一、蹴鞠:足球运动的雏形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球迷蛰伏四年的激情。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但足球作为一项运动,其雏形则是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有一种类似足球比赛的运动,那就是蹴鞠。

    蹴鞠最初起源于兵营

    蹴,蹑也,蹋(踏)也。“以足逆蹋曰蹴。”蹑、蹋、踏三字都是从上往下踩的意思。逆蹋,相当于从下往上踢、颠。蹴鞠就是踢球,但与现在的足球踢法还有差别,蹴鞠更主要的运动形式其实是颠球,类似于踢毽子,可以一人踢,也可以多人围成阵形来踢,主要是从下往上踢,不让球落地。当然也有分成两队,以将球踢进球门为胜的对抗赛,类似现代的足球比赛。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球类运动还有一种叫“击鞠”,这种运动与足球关系不大,而是马球的原型,盛行于唐代。

    蹴鞠,在古汉语中写法不一,亦作蹴踘、蹵踘、蹵鞠、蹋鞠、蹴毱、蹴圆、踢圆、踢踘、踢毬等等。最早的球是结毛而成,所以球也叫“毛丸”,写作“毱”或“毬”。后来人们用毛发充填皮囊制成球体,所以球又写作“鞠”,从革,表示用皮革弯曲制成的球。郭璞注《三苍》云:“毛丸可蹋戏者曰鞠。”唐宋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唐代徐坚等奉敕编撰的综合性类书《初学记》记载:“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可能是动物膀胱)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踘”与足相关,主要是从人体触球的部位而言。

    根据《事物纪原》记载,蹴鞠起源于黄帝时代,最初为训练士兵战阵而发明。马王堆帛书《十六经》记载,黄帝击败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有《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可见,蹴鞠最初是起源于兵营,大概是士兵在军训闲暇之时嬉戏玩耍的一项运动,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训练团队合作。最初的球类与皮革相关,也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在古代皮革最密切的接触者、使用者就是士兵,所以汉语中“兵革”相连。

    从文献角度来讲,蹴鞠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史记》和《战国策》都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流行蹴鞠:“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

    汉唐时蹴鞠已经普遍流行,宋代发展到巅峰,形成了专业的蹴鞠团体,名为齐云社或圆社,类似于如今的足球俱乐部。到了明清时代,蹴鞠逐渐衰微。因为担心玩物丧志,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官吏、武士等禁止蹴鞠,“蹴圆的,卸脚”,甚至“鞠圆者诛九族”,明熹宗也曾下令严禁民间踢球。但蹴鞠运动在民间并未禁绝,还是出现了总结性著作。明人著有《蹴鞠图谱》《蹴踘谱》,记载了唐宋到元明时期蹴鞠比赛的方法、规则,以及球场、球门的形式、规格。如总结球的踢法有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十种,还有“饮酒后”“筵席前”“有风起”“泥水处”“灯烛下”等十种不宜踢球的“不踢诀”,这些著作还记录了球类品牌有四十余种,蹴鞠社团百余个。

    清初,八旗组织基层也流行踢球为戏,但清世祖顺治以“本朝平素学习艺业,骑射之暇,旁涉书史”为由,诏谕“即行严禁”踢球。乾隆帝更以聚众滋事为由,禁止蹴鞠。蹴鞠在两朝官方禁令下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刘太公没球看不高兴

    文献记载了蹴鞠在战国时代齐鲁大地的流行,经过秦王扫六合、秦末乱世、楚汉相争,蹴鞠传统在民间仍然没有断绝,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天下重归一统,蹴鞠获得了太上皇刘太公“代言”,而后涌现出汉武帝、魏武帝这样帝王级的“球迷”和霍去病、梁冀这类大将军级的“球星”,蹴鞠在两汉颇为流行起来。

    其中缘由,大概是蹴鞠这种和斗鸡走狗为类的运动,与汉代的平民特色颇为契合。

    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市井里打拼出来的布衣皇帝,他身上保留了很多市井无赖的特征,例如在楚汉相争时,楚军缺粮,项羽捉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在高高的案板上,旁边架了一口大锅,锅里面的水烧得滚烫。项羽威胁刘邦,要像宰牲口一样宰了刘太公,丢进锅里烹成肉汤供士兵充饥。刘邦却厚着脸皮对项羽说,你我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非要蒸煮你爹,有幸的话,也请分我一杯羹。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无赖的人,但这种无赖就是能有效克制贵族世家出身的项霸王。

    刘邦是市井出身,他的父亲刘太公也是市井之徒。刘太公是历史上第一个货真价实的太上皇,秦庄襄王的“太上皇”是秦始皇追封的,刘太公才是第一个活着享受实际待遇的太上皇。刘太公一路“躺”成太上皇,进了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定居壮丽的皇宫,却不高兴了。刘邦是个孝子,看着父亲闷闷不乐,就让身边人去打听缘故。原来刘太公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据《西京杂记》记载,刘太公“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他就喜欢和一些屠户、商贩交往,以卖酒、卖饼、斗鸡、踢球为乐,如今困居深宫,了无生趣。

    刘邦了解后,就命匠人吴宽在骊邑仿照故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建筑了一座新城,连丰邑的旧社神庙也一并迁移到了新城,刘邦年少时就曾在神庙里祭祀枌榆社神。整个新城的街巷布局、器物景色全部仿旧,甚至将丰邑的父老乡亲全部易地搬迁了过来,家乡元素满满,堪称复刻了一个故乡。丰邑的男女老幼相携来到新城后,走在街巷中,一眼就能认出自己居住的房屋,连乡亲们带来的鸡鸭狗羊散放在大路上,也都能找到各自的家。

    刘太公到了新城,见到城中卖肉的、卖酒的、卖饼的都是故乡老友,此外斗鸡、踢球这类娱乐活动一样不少,还是他熟悉的市井生活,果然高兴了起来。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刘太公去世。为了纪念父亲,刘邦将郦邑更名为新丰(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征引《括地志》云:“新丰故城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四里,汉新丰宫也。”筑城缘由和《西京杂记》记载相同。

    汉语中有“鸡犬识新丰”或“鸡犬新丰”的成语,比喻在他乡仍能如在故乡般熟悉与愉快。苏轼初到惠州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表达了一种似曾相识、旧地重游的感觉。

    汉武帝和曹操是“球迷”

    蹴鞠在汉代有太上皇代言,自然深受喜爱。《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大长公主刘嫖的男宠董偃,尊贵一时,没人敢直呼其名,汉武帝都尊称他为“主人翁”。董偃天下闻名,郡国中狗马、蹴鞠、剑客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汇集于董偃府上。

    不仅董偃喜欢踢球,汉武帝也是一个“球迷”,董偃经常跟随汉武帝观看斗鸡、斗狗、赛马、蹴鞠比赛。汉武帝看着球赛一高兴,就命枚乘的儿子枚皋写赋,记录赛况和观赛的乐趣。

    骠骑将军霍去病喜欢踢球,他少年得志,不体恤士卒,在塞外征战时,士兵缺粮,饿得无精打采,他却在地上画出球场,踢球作乐。

    汉成帝也喜欢踢球,《西京杂记》记载:“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在群臣劝诫后,汉成帝喜欢上了运动量更小的弹棋。

    东汉权臣梁冀是一位游戏体育全能选手,踢球也是他精通的一项运动。《后汉书·梁冀传》称,“(梁)冀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曹操同样喜欢看球。东汉建安年间,天水人孔桂(字叔林)善于踢球,又爱谄媚,《魏氏春秋》称他“晓博弈、蹹鞠”“无德而荣,无功而禄”,《魏略》称他“好蹴鞠,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因为这个原因,曹丕和诸侯都想和他拉拢关系。(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2年12月12日 A15)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二、钱库的起源和发展!本地人必看

    水上威尼斯-钱库镇(章国森摄)

    钱库街起源于明朝中叶,当年,双排方方氏与堂兜黄氏先祖相继迁入横街与西街,经过几代人谋划开发,人口繁衍,钱库市场初具规模。

    双排方始迁祖方矩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举家从塘头岭南(今赤溪镇半垟片区双排岭)入迁钱库桥(大魁桥前身)之南定居,后又将三个儿子夏雨、秋崖、冬谷分居于钱库南、中、北三个黄金地段。双排方《方氏族谱》这样描述他们定居后的情形:“吾族团居于钱库,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阡陌交通,桑麻遍野。他如竹工,梓工(木工)、圬工(泥水匠)、习陶朱业者,不一而足。”双排方方氏家族此时已成为建设钱库街的中坚力量。明弘治年间(1567—1572年),平阳县行政区划已有前库这一地名。

    清代钱库三条街地图(钱库双排方《方氏宗谱》,黄建文提供)

    “康乾盛世”后,钱库市镇继续发展。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谢一聪与林亦占在会龙宫前建成永庆桥,使会龙宫与钱库三条街(东街、西街、横街)不再隔河相望,大大便利于钱库的南北交通。平阳县令徐恕在《永庆桥碑记》中写道:“钱库者,吴越王之道场也。会龙者,雁荡山之胜水也,古所志也,愿赐嘉名,以永垂不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迴澜桥(百花桥)建成。清嘉庆三年(1798年),双排方人方和夏和夏口吴乃康等乡贤建成大魁桥。清道光二年(1822年),吴乃康集资建成双凤桥、联辉桥。桥是水乡交通命脉,有了永庆、大魁、双凤、联辉等桥的连接,使钱库街区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整体,促进了钱库街道的繁荣。

    大魁桥(杨道敏摄)

    钱库大魁桥位于钱库镇城北片区横街村,于嘉庆三年建成之前,钱库被东大河一隔为二,河上虽有三块石板铺就的狭窄小桥,但通行十分不便,风雨之日,行人心惊肉跳,妇幼更加惶惶。当时钱库东北方向永庆桥已建,平水桥未接,方家宗祠处在其间,祠前空地地处低洼,一下雨便积水如湖,与河道不分,严重影响“钱市”交易。双排坊乡绅方和夏(1725—1804年)便和族中富户及夏口吴乃康等乡贤合议兴建大魁桥,以便乡人交通和市场贸易。方和夏作为首事带头捐资,并在乡里募捐,招募石匠,日夜奔波,历时2年,建成当时温州首屈一指的大魁桥,深受当地民众赞扬。

    大魁桥栏杆石雕(萧云集摄)

    嗣后,方和夏作为首事,又组织架设于永庆桥和大魁桥之间的平水桥,桥长30米,宽3米,蔚然成景。三桥一通,东西南北客商往来不绝,双排方人又仰仗天时地利人和,在自家地盘上建成100多米长的横街、90米长的东头街和方氏宗祠前的新街,共有店面130余间,渐次形成以大魁桥为中心的钱库集市贸易,钱库自此由农业走向商业,从农村走向集镇。

    夏口知名乡绅吴乃伊在《大魁桥祭文》中写道:“桥之南,晴川倒映绿波涵,日下万商云集处,酒旗高插露山岚。”足见当时钱库街市的繁荣。当时钱库三条街(东街、西街、横街)合计有300多米长,街面用石板铺设,两边建有平房或二层砖木楼房的店铺,开设百余家商店。到清末,钱库称“钱市”,这时钱库三条街上开满了各种商店。

    吴乃伊《祭钱库大魁桥文》文稿(金理串摄)

    民国初,钱库形成四大市场,其中菜市场在东街中部的周家底,每天有几十条扁担到炎亭贩来海鲜在此出售。巾带和筒布市场在大魁桥南向河滨凉棚下,每天有几十名农村妇女和行商在此交易,妇女们卖了巾带、筒布,再到街上买回棉纱和其他生活用品。行商们买来巾带、筒布,运往省内路桥、庆元和福建各县去卖,同时买回香菇、木耳等当地土特产,出售给钱库店家和商贩,促进了钱库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民国27年(1938年),双排方人又将旧宗祠拆除,新建楼房店面11间,形成了以横街、东头街、新街为中心的钱库商贸市场,单双排方方姓就开设了39家商店,促进了钱库市场的繁荣。

    民国29年(1940),张韶舞出任平阳县长,他借抗战之名,行剿共和中饱私囊之实,采取强硬手段,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派的征兵名额、收税收捐派款任务,搞得平阳百姓苦不堪言,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江南垟大刀会暴动,单陈家堡一个村就有300多人参加。

    大魁桥桥面(萧云集摄)

    大刀会会首董仁涨,字威光,民国4年(1915)生,钱库董家底人,自幼由乡人董炳振抱养。董家原住望里六板桥,后迁居钱库东街,因经营山货业致富,于大街后建了三间楼房,并置有农田数十亩。

    董仁涨十五岁即辍学从父经商。在讲究姓氏宗族的江南垟,董系小姓,为求护身保家,董仁涨从望里镇北岙村阿成师傅学习拳术,由于他勤学苦练,拳艺颇精。出师后颇有名气,拜其门下习武者颇众。他还迷信神道,加入民间教门组织“同善会”,并获得恩职,得以在钱库设坛收徒。他还替人做佛事,为人驱邪除病,在乡村底层社会有一定影响力。

    80年代钱库街一角(网络照片)

    民国32 年(1943)夏秋之间,闽东霞浦、福鼎等地大刀会暴动被国民党政府镇压后,不少头目逃到相邻的平阳投奔董仁涨,希望收留。董仁涨怕惹祸上身,就把这些头目送走。平阳县长张韶舞闻报后,即令宜山区长倪鸿章前往查办。董仁涨便面恳王某等向上说情。王某等要他先付30 块银元作为打点之费,董欲事情说妥后才如数付酬,当晚董仁涨备办洒席,王某等负气拒绝赴宴,适逢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宝琛下乡巡视到平阳,检查取缔道会门情况,钱库士绅对董仁涨广收门徒、好勇斗狠以及装神弄鬼的迷信活动早有不满,乘机挟嫌上告,危言董仁涨聚会结党,扰乱绥靖建国,张宝琛遂责令缉捕董仁涨归案究办。董仁涨无奈之下,弃家潜逃,先到福鼎县大嵛山,不久转至南麂竹屿,设坛招徒,跟从其门下者有百十号人。董仁涨遂将人众编成组织,号称“大刀会”,自任司令。不少忠于董仁涨的徒弟也因逃避张韶舞疯狂的抓丁行动而陆续上岛。董仁涨见上岛人数越来越多,遂决定造反。但他对如何领导这支队伍心里没底。当时在瑞安北龙岛上盘踞的大刀会首是蔡月祥。蔡月祥是瑞安人,曾参加浙南共产党刘英的队伍,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董仁涨邀请他来协助管理自己的队伍。蔡月祥用大刀会道门原则,将这支一盘散沙般的队伍整顿成比较像样的组织。

    一战舥艚、二战芦浦、三战护法寺、四战项桥、五战括山,大刀会均大胜,军势益炽,拥有人员数千,机枪、步枪、短枪数百支(挺)。除化龙队、乌军及当地会队仍留仰头山、将军、东括、西括、南垟一带外,董仁涨率指挥部进驻钱库,与白沙、芦浦、十二岱、三石桥等地方会队相呼应,江南垟一半地盘掌握在董仁涨手中。董仁涨被一系列胜利冲昏头脑,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打算攻下宜山后就“小登基”。他不听蔡月祥劝阻,组织数路人马攻打宜山,但伤亡惨重,会众大多星散,唯主力及部分伤员退守钱库。

    3月29日(农历三月初六),省保安团与驻温州三十六师(师长廖肯)在张韶舞和张宝琛亲自督战下,兵分三路围攻大刀会。大刀会撤出钱库后,国民党军队闯进钱库,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制造轰动全国的“三六惨案”。当天,钱库三条街被焚为灰烬,共烧毁民房及商店数百间,钱库商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抗战胜利后,钱库商业一度复苏,新设商店日渐增加,设摊小贩人数增多。但营业因受高利盘剥,受到致命打击。民国37年(1948),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一日数涨,不法商户乘机囤积居奇,殷实商号只好压缩门售,维持困难。小本商店货物出售后,根本无法补入,以致被迫关门。很多商品有价无货,商业冷落萧条。至解放初期,钱库街商店仍保持近百家规模。

    三、改革开放与钱库老街

    的大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库商业开始繁荣。1951年4月11日,平阳县土改指挥部下达通知,经中共温州地委批准,确定平阳县的九个市镇,其标准是工商业户在100户以上,总户数在500户以上,钱库因符合上述标准而被批准为市镇。1957年末,钱库供销社归口私营商业总户数110户,总人数305人,其中公私合营5户,门市部14个,人员61人,资金总额3.04万元,固定资产1.66万元;合作商店有11户,门市部有16个,人数100人,资金总额1.29万元,固定资产0.57万元;合作小组51个,网点51个,人数64人,资金2.73万元。个体小贩43户,人数69人,资产1.26万元。1964年,钱库供销社归口集体商业合作商店有27个,人数273人;合作小组19个,人数79人,个体118人。

    1978年开放之前,钱库镇上只有11家合作商店,20个合作小组,连同个体商贩,经商人员只有297人,市场基本上是供销社一统天下。由于体制障碍,商品流通不畅,商店门庭冷落,市场很不景气。

    改革开放初始,钱库镇个体商业发展很快,集镇街道不断扩大,先后兴建颇具规模的竹木、水果、粮油、棉布、小商品、农贸等七大专业市场,形成了“一步一摊、三步一店、前摊后店”的繁荣景象。1983年,钱库方圆不到一平方千米的集镇上,有767家商店、摊点,从业人员达2834人。按全镇人口人计算,从商人员占23.6%(不含国营商业职工),差不多是四个居民中有一人经商。1985年又开辟商业新区。其时,镇内共有958家商店,从业人员1448人。集贸市场也有了很大发展。除扩建原有菜市场外,又新建了纺织品市场、水产市场、竹木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成为浙闽两省六县的百货、南货、水果等商品集散中心,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镇内不仅原有的三条老街开满商店,摆满摊点,三条新街也是家家开店,户户经商。经营行业主要有小百货、布类、烟什、南北货、五金交电、时新家具、西服时装、日用电器、建筑材料以及饮食、旅馆、理发等服务业。

    80年代钱库街集市(萧云集摄)

    钱库镇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采购员队伍,足迹遍布全国,直接到大工厂、大公司、大城市去组织货源,上海的纺织品、广东的家用电器、兰州的水烟、云南的木耳、福建的荔枝,都是直接采购而来。每到市场旺季,上海每天有一至二辆满载百货的汽车直放钱库,既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运输时间,又赶上旺销时令,丰富了商品市场。钱库镇周边农村还有一支专业采购队伍,常年在广西采购木耳,在江苏采购黄花菜,在福建采购香菇,使钱库综合商品市场集工业品、农副产品之大成,其品种之齐全、货源之充足,为农村市场所少见。

    钱库镇上每天有530只各类船只进出,来往集镇人数每天达5万余人,大都来自周边农村,他们是农村产品销售者,又是商品市场的顾客;自己带商品进来,又带需要的商品回去。同时,浙闽二省的泰顺、文成、平阳、苍南、瑞安、福鼎等县的批发商也经常光顾钱库,进行批发业务交易。批发的品种,从百货、五金交电、南北货,扩大到蔬菜、水果,南北货还运销到温州、黄岩、温岭等地。

    80年代钱库老街埠头(萧云集摄)

    钱库商品市场销售额大,经济效益好。1984年,镇内767家集体和个体商店、摊点销售总额达3500万元,比1978年的990万元增加2.6倍;利润总额达270万元,比1978年的80万元增加2.5倍;上交税金65万元,比1978年的23万元增加近2倍。镇内七大农贸市场交易额达4500万元,比1978年增加5倍多。1985年上半年,767家集体和个体商店、摊点销售额达2192万元,农贸市场交易额达3139万元,比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镇上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流动资金周转期为25—30天,资金周转率比当地国营商业快3倍。这些店摊资金周转快的原因是经营灵活,勤进快销,尽量避免商品积压。

    1984年3月,某门市部得知上海某百货公司举办为期15天的展销会,利用老挂钩关系,让展销会发来几车价值7万元的百货,并在15天内销售出去,门市部不用资金就获得一笔利润。由于经营灵活,集体、个体商店的经营效益一般都高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同样经营190万元的业务,供销社需要40个职工、30万元资金,而集体商店只需13个人、10万元资金。

    80年代钱库街集市(萧云集摄)

    钱库镇商品市场能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并走向繁荣,成为浙闽二省六县的工业品、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审时度势,敢于放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左”的思想束缚下,经济工作中“保国营、限集体、挤个体”,给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设置了重重障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钱库区委在领导市场和商业工作中,坚持了一个“放”字。首先是“放人”,就是把善于经商的能人逐步放出来,为发展商业和繁荣市场出力。区工商所大胆打开登记大门,近几年登记个体商业达1200余户,让个体户开大店、开夫妻店、开父子店,搞经商致富。其次是“放店”,调整商店经营规模,使之同管理水平相适应。如镇内一家西药店原有职工7人,家属工6人,商店的架子搭得较大,由于经营能力差,职工之间有矛盾,连年亏损,越办越糟。通过改革,自愿组合,分为5个小店,大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很快扭亏为盈。最后是“放权”,集体商店都实行经理负责,自由组合,盈利分红,亏损分摊,按劳分配,奖勤罚懒,从而增加了销售额,增加了利润,增加了收入,商店越办越好。

    二是能人当家,搞活经营。搞活商业一靠政策,二靠能人。当时,在集体商店中,商店经理都是经营上的能手,有的既当经理又当采购员,他们在商店中责大、权大、利大、贡献也大,店员愿意与其合作,在商店中不存在“大锅饭”“铁饭碗”,谁不积极,谁被淘汰。在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经理和店员工资、奖金、分红都有差距,商店经营成果与全体店员都密切相关,真正做到了店员有动力,企业有活力。如红星百货商店,五人合股经营,经理是经营能手,又是老采购员,全店职工同心协力,半年销售额就达20余万元。

    三是价格浮动,薄利多销。钱库商店如此之多,家家有生意,关键在于灵活掌握价格。他们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价格浮动,以扩大销售、办好商店:一是滞销商品可以得到灵活处理,不会长期积压,有利于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二是按批量大小实行价格调节,如买10个保温瓶要比买1个单价要便宜,买20个更便宜,这样有利于开展竞争,扩大销售。三是薄利多销有利于做大生意。如钱库市场上的“味精大王”卖一箱味精,仅赚一个包装箱,卖一袋100公斤重的白糖只赚0.5—1元。由于售价低廉,一次购进几百箱味精、几十袋白糖,几天时间就销售一空。钱库市场成为浙闽二省六县的南北货、水果等集散中心,薄利多销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重视信息,掌握商情。小小的钱库镇有个大大的信息网,除了电报、电话日夜与外地联系外,商业采购员人数之多,来往之频繁、活动范围之广、挂钩单位之多,令人吃惊。上海、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市都是钱库采购员常来常往之地,他们挂钩的单位有大工厂、大公司、一级站。钱库广大商业人员就是靠这个庞大的信息网,及时掌握购销情报,进行市场预测,来确定经营业务。1984年夏天,上海市刚出现一种号称“黑牡丹”的女装,只几天时间,钱库市场就有销售,风行一时。

    五是讲究信誉,服务热情。钱库商业人员不仅在商品质量、花色品种和店容店貌上下功夫,而且十分注重商业信誉,对上门顾客接待十分热情,不少做生意的能手都具有一套吸引顾客的本领,拥有众多的回头客。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更具天时、地利、人和的瑞安、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加之钱库镇在税收方面没有实行与瑞安、义乌同样优惠的政策,钱库综合商品市场很快被取而代之,一批钱库商人转战瑞安、义乌小商品市场,钱库老街风光不再。今天,义乌有近万钱库人经商办企业,很多人早在80年代末即去义乌创业。

    作者简介

    推广合作 | 商务联系

    三、历史之足球的起源,现在的中国足球是资本的产物

    大家好我是不懂历史的三无。

    足球起源于古老的中国,名为蹴鞠,历史的起源之地是现在的淄博,不过蹴鞠我不是其最古老的名字,蹴鞠的前身名为“蹋鞠”,踏鞠在战国齐国,也就是现在的淄博临淄,是和斗鸡、鼓瑟等一样盛行的娱乐项目。

    而从踏鞠变成蹴鞠一词最早是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中,再到《汉书》。

    而蹴鞠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中国古代是极为盛行的,一开始在民间的娱乐项目:

    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

    后来从娱乐项目又在中国历史变成表演性节目,其表演形式和现代足球的表演大相径庭。

    当然随着发展蹴鞠在中国古代便出现了竞赛,如:

    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再到后来蹴鞠进入古代军队,变成了一种练兵,当然也有士兵娱乐之功效。

    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蹴鞠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不仅仅是娱乐形式的进展,其足球本身的材料组成也是在一步步进行的,从石球(想想都吓人),再倒实体球(填着布啊,毛发啊[笑哭],好像我也这么填实玩过),之后在唐宋也就出现了气球。

    而中国蹴鞠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古代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在欧洲流行,然后英国制订了第一套现代足球规则。

    实际上中国足球,啧啧从那位原国足主帅李铁就能明白,早就成了资本的产物,不过是资本的秀场和钱池而已!#世界杯正酣,中国男足在干什么?#?#世界杯足球分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内容,更多关于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可以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