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校体育 > 体育知识 > 正文

足球高水平运动指导意见和建议「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建议」

  • 体育知识
  • 2022-12-10
  • 155
  • 更新时间:2024-05-15 05:57:03

当交流足球高水平运动指导意见和建议,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人想问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建议,这究竟是咋回事?希望大家会喜欢。

本文目录一览:

你对中国_足球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非常感谢!

坚持职业化、建设国字号、重视青少年足球的三大原则

具体在下面:

一、联赛:联赛从甲A到中超总是感觉是换汤没换药,俱乐部生存困难、赞助商的投入得不到广告的效果、职业球员工资过高、赌球、黑哨等等根本性的问题都从没解决。联赛问题其实一直是足协的不作为,一国联赛不是简单的有几十个俱乐部和两个梯队的职业联赛加个足协就能组成那么简单。纵观欧洲足球强国,哪个国家不是都有几个梯队的足球联赛,低级别的足球联赛承担着为高级别联赛造血和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还能给于年轻队员上场比赛的锻炼机会。因此想提个建议:

1、大力发扬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足协与教育部以及地方体育局进行协商,按人口密集度划分地区组建地方高中足球联赛、大学足球联赛,并由教育部在中学开始推行足球教学(体育课必须开展足球项目)。本来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有问题,偏向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至于到最后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弱书生,这点大家应该都清楚。那些体质特别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太高,这些人才是足球发展的基础,高中足球联赛能够给这些人一个机会,大学或其他足球学校可以挑选他们去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从而让踢足球和喜欢足球的人增多并且向年轻化发展。高中联赛和大学联赛承担着为职业联赛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而且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身体素质,应该尽快实施。资金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每年国家的财政支出都有体育方面的,体育总局与地方体育局的财政肯定足于支持校级联赛。

2、加强对三级职业联赛的管理,可以引进NBA的球队工资帽条例,对职业联赛进行年龄工资限制,特别是中超联赛的职业球员,同时限制未满18周岁的球员在中超俱乐部一线队的注册资格,毕竟这年龄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经历太少,过早的面对新闻媒体会影响他们的成长。严格执行升降级制度,如果有必要扩大各联赛规模可以引入升级附加赛模式。对俱乐部的软硬件设施、梯队建设实行硬性要求,并对俱乐部的财务状况执行随时抽检并公布。足协应管理好裁判问题,杜绝出现黑哨、假哨等问题,对裁判实行执法水平评判并公布。提高新闻媒体和公民的监督权,定期公布足协和俱乐部的财务状况,杜绝赌球现象。足协应该分配好联赛的各方利益,建议引进英超的利益分配模式,对联赛冠名和转播收入及其他收入实行按名次分配,提高俱乐部的竞争意识和小球队的生存能力。

二、国家队:以目前我国的足球水平足协和体育总局千万别好高骛远,努力搞好联赛才是国家队的基础。如果上述梯队联赛组建成功,各级国家队都不怕没有适应的球员,当然足球水平不可能是一下子就提高,几年内国家队的水平和成绩不可能提高太快,足协和体育总局应该对此有一定的承受力,不要盲目的提高要求搞形象主义。以国家队目前的水平不是请一个好教练就能出成绩的,搞好一国联赛才是根本,对各梯队国家队还是的球员还是尽可能让他们多参加各级联赛提高能力,而不是靠集训就能出成绩,即使有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像02年到世界杯上亮相一回输了个光溜溜的回来。目前国家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整顿风气,树立起国家队的形象,杜绝再出现以前的踢不赢球就踢人、恶意犯规、吐口水现象。

三、足协:近年来足协最是让人诟病,行政不作为、思想传统、利益至上、能力欠缺、只会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可以说是毛病一大堆。足协应该由懂足球的人领导,体育总局应该从足球运动长远发展出发设立长远目标,而不要总是与其他项目相比较,要求尽快出成绩。足球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炼,不是靠短期冲刺和苦练就能有效果。举国体制应该灵活运用,用于对各级联赛的组建和维持,以及对学校足球设施的投入,别老想着学朝鲜,现在的国人不是处于60年代毛主席一句话就能累到死,还是按市场的规律去走,才能把我国的足球水平提高上来。

高中学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有什么好处?

原标题:抬门槛促“双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新政引热议

9月24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当天晚上,这份文件在C先生所在的一个有几百人的“球爹球妈群”引起了热议。

C先生的儿子小C今年9月刚刚被一所具有体教融合传统的国内知名篮球传统特色学校相中,就读初一。C先生和他爱人都不是体育圈的人,但小C的篮球天赋得到了一些圈内人的认可。C先生希望小C好好打球、好好学习,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至于能否进入职业队,就看机遇和造化了。

门槛抬高家长“心忧”

在C先生所在的“球爹球妈群”里,跟他想法接近的人很多,他们的孩子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篮球少年。之所以群里议论纷纷,是因为《指导意见》中参与高水平运动员考试的门槛大幅提高。所谓高水平运动员考试,是指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承担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高校所开展的相应招生考试。2020年,全国有北京大学等283所高校处于此列。

家长们最关心的变化大致有三点,首先是运动水平门槛将从二级运动员提升至一级运动员乃至更高。具体说来,2024年起,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2027年起,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且近三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

其次是文化课成绩要求。2024年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俗称“二本线”);其他此类高校对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俗称“280”)。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规模不超过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这一点没有改变。按照现行政策,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招生对文化课的要求分为三个档次:体育运动水平最高的考生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单独招生文化考试(俗称“体育单招”),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最低,拟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运动队招生计划的20%;第二是少数体育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高校可适度降低文化成绩录取要求,但不得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俗称“265”),此类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当年计划的30%;第三类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分数一般不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二本线),人数约占当年招生计划的50%。

根据这次下发的《指导意见》,此类招生的文化课成绩门槛显著提升。简而言之,从2024年开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相应招生分数线都被提升至“280”;如果想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名校,就得达到二本线。

家长们最关心的第三个变化是招生新政对高水平运动员就读专业的限制。根据《指导意见》,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录取的学生中,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招生高校相关专业在生源省份录取分数线下20分的学生,可申请就读相应的普通专业;其余学生限定就读体育学类专业,原则上不得转到其他类专业就读。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考上名校还想“选专业”,文化课成绩只能比普通考生低20分,仅达到二本线远远不够。

在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金的杨倩是通过体教融合的途径在清华附中、清华大学成长起来的。当年,她就是在专业测试达标的情况下按照“265”的文化课成绩政策被清华大学录取,并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如果依照《指导意见》的成绩要求,在这条路径上,杨倩很可能就上不了清华了。

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是全国公认的在体教融合培养体育、文化“双优生”方面卓有成效的中学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创办至今,学校已培养了八名国际健将、34名运动健将、329名一级运动员,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645名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其中包括何姿、施廷懋、周吕鑫、李翔宇、王宇等明星运动员。马约翰班的陈广老师直言,如果按一级运动员和二本线这两道硬杠杠来衡量,马约翰班培养的“双优生”中能够达标的寥寥无几,2027年按照全国性比赛前八名实施就更难了。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除了《指导意见》涉及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之外,目前运动天赋较高的考生上大学还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保送录取优秀运动员,接收高校没有明确范围,但对运动水平要求最高,需要达到运动健将、国际运动健将甚至更高水平。二是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同样俗称“体育单招”,运动水平门槛是二级或一级运动员,文化课考试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难度低于普通高考;这部分高校目前有100多所,其中“一流校”十来所、“一流专业”不到20个,显然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范围上都比现行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要窄得多。

因此,一直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事实上是绝大部分希望兼顾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特别是希望上名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目标。这也就不难理解《指导意见》在家长群体中引发的关切。

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方向的变化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认为,《指导意见》中的政策调整反映了国家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方向的变化。他所指的是有关“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支撑”的表述。

钟秉枢说:“以前讲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供人才支撑,现在加入为奥运会提供人才支撑,这是关键变化。这个变化决定了《指导意见》中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招生项目范围、报考条件和资格等。比如‘非奥运会或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未设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生源严重不足且连续两年录取数为零的相关项目,不再安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再比如‘二级’变‘一级’,这些变化都表明今后高水平运动队要为奥运选拔人才服务。以前的高水平运动员很多是在‘为校争光’,今后的方向是‘为国争光’。”

钟秉枢还对其它一些细节做了解读。他认为,“其余学生限定就读体育学类专业,原则上不得转到其他类专业就读”,是鼓励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跟体育相关的专业,将来毕业后从事跟体育相关的工作;“高校要把学生在运动队的考核,包括参加训练学时和表现、比赛成绩和突出贡献等情况另设为必修课进行管理”等规定,针对的是以前有些“高水平运动员”升入高校就不参加训练的现象,新政要改变这种情况,严格管理;“加大监督及违规查处力度”,则是要防止招生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人士介绍,《指导意见》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其主要出发点是提高生源质量,同时鼓励练体育、学体育的学生将来从事与体育相关的职业,而不是仅仅把体育当作进入高校的跳板。

她说,目前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和“体育单招”某些环节存在交叉和重叠。在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中,有少部分人因为运动成绩相对突出可以参加“体育单招”的文化课考试。另外,现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技术门槛同“体育单招”相同,都是二级以上,因此兼报考生很多。在2021年足球项目的招生中,报考“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的总人数大约在11000人左右,其中有8000多是兼报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这两部分考生的定位将更加清晰,预计兼报的人数会大为降低。二级运动员会聚焦到参与“体育单招”,运动水平高、文化课相对较弱的考生走高水平运动队这条路的难度明显增加。而目前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280多所高校,有一部分可能会遇到生源问题,也许会有一部分改弦更张。

她认为,“新政的出台不会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而会起到提质升级的促进作用。”

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曾经培养出赵蕊蕊、惠若琪、张常宁、肖钦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学校副校长金长庆认为,《指导意见》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各种异议或者阵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管是对高水平后备人才的鉴定和发展,还是对体育院校的人才招收和培养,都是有利的。

金长庆说:“多年来,在高水平运动员政策的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很多家长让孩子从事体育仅仅是为了能上个好大学,这跟这个制度设立时的意义和初衷是有些相悖的。现在的政策调整,我认为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北京交通大学男排主教练陈星飙曾经培养出武弸智、袁辉龙等专业球员。在他看来,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大方向无疑是积极的。

“首先,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门槛,可以减少‘混’文凭的。进入大学的体育生文化基础提升之后,专业课学习的压力也会降低,学训矛盾有望解决。以前有50%的高水平运动员要达到二本线,现在标准提高了,要求‘双优’,考生自然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想上一流大学更得加倍努力。其次,‘限定就读体育学类专业’的规定,是国家考虑到了体育老师等人才的需求。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既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也需要较高的体育专项技能,新政的导向对未来体育发展是有利的。现在,包括青少年培训在内的体育行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对于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更大的需求,练体育的孩子应该看到并顺应这种发展方向。”

从教38年的重庆南开中学体育老师肖素华认为,新政对新时期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拿到‘二级证’,就可以按二本线的政策上名校,还可以选专业,现在看这个标准是有些低了。”

肖素华认为,新政的实施对于基层教练员的单位时间训练效率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在方向上与国外一些体教融合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是一致的。据她介绍,重庆南开中学的高水平运动员每天的有效训练时间是1个半小时,对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影响相对较低。

她说:“中学训练是以育人为导向。无论孩子将来学什么、做什么,时间管理、器材(物品)管理、行为管理、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他们所需要的。训练的时间保障是提高运动成绩的要素,但合理安排训练时间的能力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需要重视的。新政策标准会促进教练员反思,训练成果是靠训练时间和环境‘泡’出来的,还是靠科学、有效的训练‘练’出来的?”

新政效果有待观察专家建议完善细节

C先生说,《指导意见》发布以来,“球爹球妈”们普遍认为,走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这条路上大学更难了,对孩子的升学前景有些悲观。有不少家长判断孩子学习还跟得上,就吩咐他们从初中开始以学业为重、篮球为辅。也有一些家长感觉孩子读书比较费劲,就打算让孩子专心打球,朝专业道路发展。C先生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进入初一之后也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因为学校里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单独组班上课,C先生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是否能跟上学校的平均进度,心里有些不踏实。他考虑让爱人到孩子上学的城市陪读,从初中阶段开始把文化课学习牢牢跟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新政实施之后,参与此类考试的人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一些学校可能会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

根据《指导意见》,届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专业测试由“校考”转为“统考”,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钟秉枢认为,这一转变的好处是减少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降低一些招生规模小的高校的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体育类特殊人才的培养,各个学校、各个教练的要求不同,特别是对一些奥运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统一的基础性专业测试容易实现标准化,但是难以让考生充分展示其专业能力。

钟秉枢说:“以前北体大招生就有这方面的情况,一些专业成绩好的学生运动员在统一考试中‘显’不出来。再拿篮球等球类项目说,每个学校需要球员的位置、要求可能不一样。我个人建议,在2024年报名人数大幅减少之后可以逐步恢复学校的一些自主权。”

肖素华认为,新政把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门槛提高到一级运动员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应考虑项目差异和地区差异。

“等级运动员的标准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有利于各运动项目发展,而并不是为升学服务的,所以各个项目之间的情况不太平衡。比如,在中学阶段练田径要达到一级非常不容易,而游泳可能在高一就能达到一级。另外,与个人项目相比,足、篮、排等团队项目达到一级的难度相对低一些。各个项目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我个人感觉,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此外,肖素华表示,提高高校体育类专业的文化课和运动等级标准,有助于改变外界对体育生文化水平欠缺的认知,从长远看也有利于提升中小学体育老师的质量。

“以前有些中小学体育老师连二级运动员都不是,他们的体育技能无法满足教育部倡导的‘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提高门槛,有助于提高体育老师这个群体的专业素养。以前人们的印象是,搞体育就要培养成运动员,将来不一样,这些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很多人应该为体育产业、全民体育发展以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服务。”

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邓锁荣认为,参与招生的普通高校也应该加强体育类专业的建设,加强对“双优生”的吸引力。

“既然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定考生就读体育类专业,那么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应该升级,应该要有更多与体育结合度高的专业。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社会上需要很多既懂体育又懂教育、法律、经济、传媒的人才,高水平院校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考虑,有自己的清晰定位。”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体教融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双优”。不过,对于少部分体育专业特别突出的孩子,也应当按照“一优一合格”的标准为他们创造发展空间。《指导意见》也提出,“对于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具有特殊培养潜质的考生,允许高校探索建立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机制”。相关高校会如何执行,尚待观察。(新华社记者王镜宇)

足球高水平运动指导意见和建议「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建议」  第1张

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和建议

本文核心数据:足球发展健康指数1、《“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三大球”振兴工程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意气风发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乘势而上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给予更好的谋划解决。竞技体育的板块中,三大球是重中之重。为此《“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三大球”振兴工程。在足球方面,男子国家队力争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女子国家队力争达到亚洲领先水平;在篮球方面,五人男子国家队力争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参赛资格,缩小与世界强队差距;五人女子国家队保持亚洲领先地位,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参赛资格;三人男子国家队、三人女子国家队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参赛资格并力争获得好成绩;在排球方面,女子国家队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和世界先进水平,男子国家队力争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参赛资格,缩小与世界强队差距;女子沙滩排球保持亚洲领先,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满额参赛资格,并进入前8名,冲击奖牌;男子沙滩排球保持亚洲领先,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参赛资格并进入前16名。2、青训是足球发展最重要的根基,中国青训建设仍需努力足球发展,青训是根。要想完成上述规划中的发展目标,中国足球还有很长的路要求,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青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时至今日也未能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青训体系,致使现在的中国足球人才断档、青黄不接。根据中国足球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4个一级指标(场地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竞赛建设)得分普遍较低,均不到60分。得分相对较高的是场地建设指标,为47.2分;其次是组织建设指标,得分44.2分;人才建设指标为44.1分。这三项一级指标得分在40分以上。竞赛建设指标得分较低,为30.6分。上述人才建设指标包括11个三级指标。该类指标的得分集中在40-50分的区间内。表现最好的是校园足球竞赛框架指标,得分为72.9分;青少足球的相关指标得分则相对较低,青训中心数量、青训中心每年培训人数、青少球员占人口比指标的得分排名靠后,均不足40分;足球职业教练员和社区足球指导员每年轮训人次指标得分最低,仅为24.7分。除此之外,从重大赛事的检验成果来看,中国青训近年来仍未有起色。在亚洲范围内,检验青训成果有两项重要的参考赛事,分别为亚少赛(亚足联U-16锦标赛)和亚青赛(亚足联U-19锦标赛)。根据中国足球研究院、中日韩足球、Asaikana等人的统计,自2004年亚少赛夺冠以来,中国在亚少赛上的表现就在不断下滑,之后连续4届未能小组出线,2016和2018年甚至在预选赛阶段就被淘汰。3、夯实青训根基,助力中国足球梦著名的足球解说员贺炜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解说词,“足球是一项非常科学的运动,它需要普及,它需要推广,它需要很多人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中国足球现在还需要继续的埋头苦练下去,当然我们需要在前进的路上试图,去争取获得每一次更多的比赛机会,但是现状看来中国足球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等相关单位对足球青训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积极推动中国青训的建设与发展。在2021年5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表示,“青训工作既事关当下,又事关未来。青训是中国足球最重要的根基,也是自己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也将足球青训的发展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包括扩大足球人口、完善赛事体系、建立体教融合注册体系等在内的多项举措来保障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足球产业商业价值研究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育部提出了哪些重要任务

重点任务

(一)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

加强统筹推进普及。统筹城乡区域布局,统筹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各类社会资源,鼓励有基础的地方和学校探索实践,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力度,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鼓励支持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开展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足球生活、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以普及校园足球示范带动校园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

 (二)深化足球教学改革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足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足球特色学校可适当加大学时比重,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足球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科学统筹足球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课时分配、教师配备、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为足球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发布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规范指导校园足球教学。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共享高质量的足球教学资源,逐步实现优质足球教学资源全覆盖。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校园足球运动研究基地,加强理论与与实践研究,提升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足球课外锻炼训练

要把足球运动作为学校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鼓励引导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加校外足球运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足球队。鼓励组建女子足球队。妥善处理好学生足球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教育部门会同体育等部门指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校园足球训练计划,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为喜欢足球和有足球潜能的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机会。

(四)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开展丰富多样的赛事。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足球竞赛活动,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要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趣味性足球活动。从小学3年级以上到初、高中学校,要组织班级、年级联赛,开展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高等学校组织开展院系学生足球联赛和校际交流活动等。鼓励学校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足球赛事和公益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组织或参与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

(五)畅通优秀足球苗子的成长通道

各地要注重发现、选拔和重点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苗子,认真组建本地学生足球代表队,开展多种形式的集训、比赛和交流活动。有条件地方的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创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为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水平提供综合服务。组织全国性校园足球夏(冬)令营,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练集中培训各地选送的优秀学生足球运动员。建立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渠道,拓宽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国家足球后备人才梯队、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和选派到国外著名足球职业俱乐部的通道。依托全国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学生学习、升学和流动情况,并提供相应支持服务。研究制定学生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